自來水博物館

知識補給站

臺北水源地時期
  劉銘傳擔任臺灣首任巡撫時,在清光緒13年(1887年)聘請日本人七里恭三郎,在臺北城內時坊街、西門街(今衡陽路)、北門街(今博愛路)等地,規劃開掘3口公共井,滿足用水需要。
  當時的臺灣衛生條件不佳,傳染病盛行,日治時期明治29年(1896年)6月,日本人後藤新平來臺灣協助指導改善衛生行政工作,建議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(William K. Burton)來臺灣協助衛生工程,其中包括水源調查。
  日治時期明治40年(1907年),依巴爾頓先生生前的建議, 在現在公館小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,引取原水;在山麓設淨水場,進行淨水處理,再將處理過之清水,以抽水機抽送至山上之配水池,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,供應一般住戶日常用水。
觀音山上之配水池

日治時期明治41年(1908年)取水口、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完成,日治時期明治42年(1909年)輸配水管、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,淨水場開始供水,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,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。
水源地唧筒室

民國66年(1977年),唧筒室完成「抽取原水、輸送淨水」之使命,功成身退。民國82年(1993年)6月被列為三級古蹟。民國87年(1998年)開始修護,恢復唧筒室之原貌,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,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,完成全國第一座自來水博物館。

自來水博物館誕生

資料來源:台北自來水園區


在自來水博物館,921地震斷裂的水管前面,109-112級全體師生,留下歷史性的畫面!


更多照片要回味?請看~~這裡!!



校外教學心得:學習內容重點、個人想法
請寫在以下留言區,10/18以前貼文者+5分

中年級:150字以上 (四年級的個人想法請著重「博物館」方面)
高年級:250字以上


專題研究化作隱形翅膀~~我的博物館(115級)

  一步步的,透過研究課每一學期的任務,大家正展開著翅膀。   回顧三年級,每個人完成了生平 第一份研究報告 。 這是第一次自選主題擔任館長,你們坐在電腦前不經意的說出「這次研究比上學期還難」,卻在期末的回饋自評中表示,最有收穫的就是研究課。 雖然弔詭,卻是真實;雖然不容易,...